Thursday, July 23, 2009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外汇储备 与我无关 正文 评论 更多财经点评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转发 MSN推荐 博客引用 发布到 MySpace.cn 字 体崔宇 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突破了2万亿美元,却是一件令人发愁的事,这也印证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少了不行,多了更麻烦。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面临着美元贬值带来的缩水压力,不但官方一直在呼吁超主权货币,试图跳出美元陷阱,很多学者和公众的建议也是铺天盖地。 但或许这些都只是单相思。因为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不同,它不是政府的财富,赚了也只是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自身的收益,赔了则是其自身的损失,和普通公众并无直接关联。 另外,外汇储备的问题其实是货币管理当局自导自演的悲喜剧,主要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和不合理的汇率制度造成的。而且,由于涉及所谓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央行其实并不愿外人置喙,既然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投资方向一直都是“像雾像雨又像风” ,我们又何必殚精竭虑地盲人摸象呢? 外汇储备的概念甚至让许多经济学家混淆。记得年初时,国内某著名经济学家主张要分掉一部分外汇储备以“藏富于民” ,这就是误把外汇储备当成政府自身财富的典型例子。虽然央行资产负债表把外汇储备作为资产,但这只是债务性资产,而不是政府自身拥有的财富。以出口商为例,其结汇时中央银行虽增加了外汇储备,但同时却向其支付了等额人民币作为“对价” ,通俗地讲就是谁也不欠谁的。央行哪还会有动力分外汇储备呢,保值增值还来不及呢,除非央行想制造通货膨胀。 明白了外汇储备不能分的道理之后,就会明白外汇储备其实只是央行管理的一项资产,而且是只能在海外投资的资产,无论其增值还是缩水都只是央行自己的损益,公众也不必过于操心。当然,要操心的是国际收支危机,即外资撤退和汇率暴跌会让外汇储备告罄,这就像亚洲金融危机或者像去年的冰岛和匈牙利等国经历的那样。但中国目前不存在这样的风险,虽然说有热钱在兴风作浪,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外汇储备只是在2008年10月, 11月以及2009年1月, 2月有过轻微的负增长,目前中国还是要担心外汇储备太多以及如何保值增值的问题。 但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普通公众无能为力的。外汇储备太多,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确切的说应该是官方外汇储备太多。虽然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少于中国,但日本民间的外汇储备有3万多亿美元,中国的民间外汇储备没有精确统计,有人估计只有1600多亿美元。 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太多可以说是“自作自受” 。许多人都批评强制结售汇制度,认为这导致民间外汇储备萎缩,官方外汇储备膨胀。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主要还是汇率制度的问题。 2005年以来,人民币稳定的升值预期下,即使没有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和居民为了避免汇率损失也会主动结汇。 尽管去年8月, “外汇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强制结汇要求,但这不意味着就一定会“藏汇于民” ,如果人民币继续保持升值预期,这其实等于“嫁祸于民” ,因为央行既抛掉了收益率很低的“烫手山芋” ,又减少了发行央票来对冲基础货币投放的成本。 鉴于“引进来”的源头控制不住,最近,外汇管理局又连续下发了涉及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三个文件鼓励“走出去” 。 这自然是一招妙棋,会把官方的外汇储备资产变成微观企业的对外投资。但目前看来,以国企为主力军的海外并购缺乏约束,国有企业可以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因投资效率低下而招致的惩罚,于是多数国企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竞相跻身于海外收购大军之列,这种激进的大收购虽然能为央行排忧解难,但由于国内银行对国企海外并购提供的多是利率很低的政策性贷款,一旦国有企业不计成本地进行海外并购,央行的风险固然小了,但商业银行的风险大了。 对于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问题公众更是“剃头挑子一头儿热” 。外汇储备的变动有很多的因素,比如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热钱,汇率和投资收益等等,因此很难判断外汇储备增加或减少的具体原因,而且外汇管理部门并没有公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投资方向(当然这是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但是从美国财政部例行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中,可以大致窥见中国外汇储备美元资产的投资头寸,外管部门的做法至少在结果上有些掩耳盗铃) 。 因此,公众也就不必多管闲事了,不如抱定外汇储备与我无关的念头,落个耳根清净,正如上面所说,反正这是央行自身的损益。 目前,对于外汇储备的关注似乎形成了一个大泡沫。其实,比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遏制通过低价的劳动力,能源和环境成本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如何形成双向浮动的汇率机制以及如何监控热钱流动等等与老百姓更切身相关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不至于妄下断语说“我不再看外汇储备” ,因为这是一种极端的偏见和承诺,而“弟子规”中的告诫是: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