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3, 2009

中国创纪录“囤铜”或终结 反思“抄底”之痛

  “囤铜”,是目前中国商品市场一个热门的词汇。   日前,海关数据显示,中国7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较6月的纪录高点下滑近15%,结束了连续五个月的创纪录进口。专家表示,由于铜价开始下跌,中国历经大半年的“囤铜浪潮”或将正式结束。   “但是,由于我们企业大规模的抄底,使得国际大宗资源产品的廉价期过快消逝了。”虽然“囤铜”现象即将过去,但也有专家开始检讨这一战略——由于我国在资源类商品的大量采购,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半年来商品市场的大幅上涨,使得资源价格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剧变,伦铜从年初的3000美元飙升至6000美元。“不但使得资源价格的战略机遇期缩短,还救活了国外一大批矿产巨头。”   专家表示,若能充分利用期货和远期工具,而不是直接消化国外的库存,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囤铜”: 或在价格下跌中结束   8月11日,中国海关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中国7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40.7万吨,较6月的环比下降14.6%,6月份为历史高点,此数据也终结了5个月来连创纪录的进口量;废铜进口45万吨,环比增长61%。这意味着近来各界瞩目的“囤铜”现象出现了拐点。麦格理报告称,估计中国精炼铜进口将从6月份37.9万吨降至7月份的约33万吨,而这仍是很高的数字。   “如果价格继续下跌,那么大规模的囤铜现象可能就要结束了,”神策投资分析师陆承红说,尽管7月份的进口量依旧非常大,但只要价格持续下挫,相信会有很多囤积的货物流入市场。近20天来,进口铜每吨要亏损1000元。而在4月中旬,每吨进口铜的利润最大是4000元。两相对比,大规模囤铜的环境已经改变了。   一名金属行业人士分析,由于追涨杀跌的心理使然,囤积的铜只有20%-30%会在高价中出掉,绝大部分是要在恐慌性的下跌中抛出。而随着流入市场的铜增多,又会进一步加快价格的下跌。事实上,在中国数据公布的前后,伦铜连续两日阴跌,从6258的高位跌下200点。而沪铜也在昨日全线下跌。“铜价下跌——进口下降——伦铜库存增加——伦铜价格下跌,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循环。”   反思:“囤铜”缩短了战略机遇期   在上海中山北路物贸大厦,一家金属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许多贸易商上半年都在大量地囤积铜。”许多企业从国外大量采购资源产品,除了铜,还有电解铝、铁矿石等。有消息称,在2009年铜价不断上扬的过程中,诸如河北新安、浙江温州和上海周边等市县都出现了私人大量囤铜的现象。许多仓库都以爆满,囤积的金属只能露天堆放。   “原以为金融危机后,我们将有三到五年的廉价资源可以使用,但半年后就变样了,”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一落千丈,伦铜在几个月内就从8940美元跌至2817美元,今年年初也仅在3000美元徘徊,但7个月后,伦铜价格就飙升到了6000美元以上,重新进入了高位区域,其他金属、矿石的走势也大体一致。“等于我们这么一买,把未来的价格都给提上去了。”   据了解,国内贸易商进口铜等产品,主要是从必和必拓、LG、三菱、住友等大公司“点价”购买,在资源价格跌到谷底的时候,中国需求也救活了一大批矿产巨头。宏观上,国际上资金充足,流动性强,加上中国进口的配合,市场相互作用,很快推高了价格。“这其中,中国因素应该是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因素。”   “当时的抄底,本意是在低价时购买我国急需的大量资源,但客观造成了国外原本滞销的产品流入中国,短期内似乎买到了便宜货,但其实是撑住了国外价格,现在我们又要面对国外的高价产品了。”这名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资源消费大国,我们企业的战略眼光还不够老到。”   建议:“采用期货模式抄底会更好”   “我们这次的失误在于,在价格便宜的时候,直接去把人家的库存拿到了国内,而库存消化后,价格自然立刻上去了,”陆承红说,“抄底”的出手方式,本应通过衍生品方式(远期合约或期货合约)进行。   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伦铜暴跌后,高峰库存在54.8万吨,但不久前这一库存降到了25.6万吨,这将近30万吨的铜,很有可能90%流向了中国。由于“实打实”的库存被中国消化,“身轻如燕”的伦铜才一路扶摇直上。   同样,中国在上半年一共进口了200多万吨铜,而去年同期只有90多万吨,“这100多万吨铜的增量,一部分是直接从矿山中来的,一部分是从伦敦的仓单里来的,”一名专家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忙”,那么恐怕伦铜的库存就不会只有54万吨那么简单了。   陆承红提出,在价格最低谷的时候,如果购买一年期、两年期的远期头寸(伦敦市场可以做到五年期),那么企业既达到了拥有虚拟商品的目的,又不会直接减少国外现货库存,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下,国外的矿产资源将长期被压制在低水平。而且国外很多矿产商也会在远期套保,双方正好各取所需。   另外,直接买LME3个月的期货合约,只要不断移仓,也不会对库存有实质影响。等到需要现货时,用获利平仓的现金去买,或是直接交割,都是适合的。   “诚然,远期和期货合约也会对价格产生推动,但比直接拿货的方式影响小很多,”陆承红说,企业直接从矿产商那里拿货,一是帮对方消耗了存货,二是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导致了价格被哄抬。而在衍生品市场上,可以通过“分仓”的方式掩护,利用多个经纪商席位买入,保密性就强了很多。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