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9, 2008

经济学家献策中国“避险”之道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8年10月20日 01:31 http://www.china-cbn.com   吴晓灵:中国金融业不适用同一法人综合经营的模式 田享华 刘伟   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究竟何时才会结束?它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怎样?现在似乎都还没有确切答案。国内众多经济学家18、19日借纪念经济学家孙冶方诞辰百年的契机,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经济理论研讨会,会诊全球经济、争辩危机何时“见底”,并尝试开出防治中国“感染”的药方。   吴晓灵:“去杠杆化”是必要的阵痛   “当前的危机是信用危机,是信贷紧缩下的流动性枯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针对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直言,造成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华尔街的贪婪——无限追求自身的利润而创造了诸多严重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金融工具。   吴晓灵分析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经济根源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包括政府和居民在内都形成了严重的、不可持续的高负债结构;二是商业银行违背可偿还性原则发放按揭贷款;三是投资银行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风险的原则,创造了极其复杂的衍生品,遮蔽了其基础产品,令客户无法识别产品的真实品质;四是监管当局失职,缺乏对金融杠杆率的必要限制,而纠正这一错误,可能要经历一个“去杠杆化”的必要的阵痛过程。   吴晓灵说,这些问题又与美国金融市场的综合经营有关,投行与商业银行有太紧密的联系,导致对自身风险的控制不足。她认为,就金融业而言,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信用状况不适于采用同一法人综合经营的模式,但集团综合、法人分业的模式可继续探索。   香港广达理财集团的CEO彭勇则表示了不同意见,因为他所在的公司就是混业综合经营的,他们为在香港的全球500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至今也能保持至少20%的投资回报率。他以其公司为例说:“一个成功的理财产品需要多家金融机构合力协作,比如联合银行、信托、基金、保险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内地的单业经营缺乏竞争力,必须走混业经营的路子。”   中国金融创新往何处去   与会的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的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比如,石油价格暴涨暴跌,而实体经济的供求并没有那么大的变化,都是纯粹追求收益的金融活动高度介入了石油定价所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就认为,中国的金融衍生品还没有像美国那样泛滥成灾,“由于此次危机的影响,现在国内对金融改革存在很大争议。我认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标准是,只有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市场才应得到大力发展。”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对当前全球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深表担忧:“当前世界经济实体部分普遍进入了一个依靠技术创新的发展较慢的阶段,当剩余资本在实体经济中没有找到新的强劲依托时,那么就转向金融产品的投机了。”   中国经济何以避险   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去年10月曾派员赴美参加“不确定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主题会议,当时一些与会者认为,美联储可能倾向于对泡沫实行“慢泄气”,而不是让泡沫一下子破裂。这意味着泡沫的消失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最坏的事情可能还没有完全出现,美国的GDP增速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此次危机中,中国的损失究竟会有多大?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孟楠细数了很多笔账,比如美元贬值让中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中资机构持有美国“两房”证券而蒙受的损失,还有中投公司数十亿美元的浮亏,及一些QDII一出国门就亏得“一塌糊涂”。   不过,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刚不太认同国内不少专家的悲观看法,因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未受到巨大冲击。他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上升通道中,增长率虽将有回调,但8%还是有可能保持的。中国如果能及时实施力度较大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快则明年下半年,慢则后年,经济增速将重拾升势。他就此给出了三点理由:一是中国的净资本回报率高达10%,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这与高储蓄率一起构成投资需求的重要支撑;二是中国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8%,属亚洲新兴经济体中最低,也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比重,因此消费将构成未来总需求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三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崛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东部增长放慢的影响  原央行上海分行行长、外管局上海分局原局长龚浩成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虽不能说大,但也不能轻轻松松说“损失比例很小”,毕竟绝对量不是小数。   龚浩成表示:“这个时候信心最重要,应对次贷危机,最主要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的实体经济虽然有些问题,但总体还不错,这就可以让我们渡过难关。”至于现在是否可以走出去收购一些企业,他认为总体上还不是时候,不过有好机会也不应放过。   彭勇乐观地认为,现在全球各国政府都开始联动救市意味着危机到底了,也就是可以出手收购了,因为“政府只会在看到企业的烂账见底时才会救市,现在外国政府拯救金融机构意味着这些机构的损失应该到底了,当然也不否认其他行业还有没见底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