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8, 2009
央视网炮轰《财经》 称中国媒体人成西方爪牙
--------------------------------------------------------------------------------
信息时报 2009-11-27 21:03:34
核心提示:日前CCTV网站刊发了一个名为“财经不能不说”的匿名帖,炮轰内地一些经济学者和传媒人是西方敌对势力经济及文化入侵的“爪牙”,故意打压内地股市,为西方财阀利益服务。而最近辞职的《财经》总编胡舒立,被该文视为西方爪牙的代表人物。此文洋洋万言,文风犀利,造成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同时也招来反击的声音,指责其是“多年未见的文革手艺重现江湖”,是“从政治上抹黑”传媒人。
综合消息 日前CCTV网站刊发了一个名为“财经不能不说”的匿名帖,炮轰内地一些经济学者和传媒人是西方敌对势力经济及文化入侵的“爪牙”,故意打压内地股市,为西方财阀利益服务。而最近辞职的《财经》总编胡舒立,被该文视为西方爪牙的代表人物。此文洋洋万言,文风犀利,造成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同时也招来反击的声音,指责其是“多年未见的文革手艺重现江湖”,是“从政治上抹黑”传媒人。
炮轰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说《财经》等传媒用揭黑报道打压内地股市,帮助外国资本低价进入中国市场。
将3月暴跌归咎《财经》
文章说,“1998年‘君安震荡’,将中国百姓对券商的崇拜打垮;2000年‘基金黑幕’将中国百姓对公募基金的信赖击碎;2001年‘庄家吕梁’将中国百姓对私募基金的痛恨煽动到极点;而接下来2001年6月,正是A股2245点的时候,‘亿安科技’出台,A股信心开始涣散,掉头向下;到8月A股稍微反弹一下,‘银广夏’宜将乘勇追穷寇,中国百姓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完全崩溃。此后,贱卖银行1万亿,贱卖其他国产至少还有1万亿的五年慢慢大熊市,就此开始。”
“然而,《财经》关键时刻的揭黑报道对于外资来说是个大利好。来看一个事实: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此后外资金融机构叩开国门,五年大熊市,此时的上市公司成为‘舞弊’和‘诈骗’的代名词时,外资一进来就得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好价格。”
该帖把今年3月金融危机后的内地股市暴跌,同样归咎于《财经》唱黑的结果。
暗示胡舒立是西方爪牙
炮轰帖的另一“吸引眼球”之处,是对《财经》前总编胡舒立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胡舒立曾在美国留学,接受过美国外国记者中心(COFJ)的培训,获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这些都成了她可疑的海外背景。
文章酸溜溜地质疑:“一个中国人用中文写作,在中国媒体工作,报道中国人的事情,也是给国人看的,但是美国人却用‘访问’、‘培训’、‘进修’等孜孜不倦的给予培养,在她还没有‘杰出’的时候,就提前预支给她‘杰出新闻记者奖’;在《财经》初出茅庐的第三年,美国人就从亚洲30亿人中,将她选拔出来,评她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让她和全亚洲当年最优秀的政治领袖、科技精英平起平坐。”
文章又质疑,“凭借胡舒立《财经》之前乏善可陈的从业经历,如何足以使她刚刚切入陌生的证券行业,就能够步骤鲜明、点穴掏心地完成《财经》一举成名的五大杰作呢?是不是有资本市场阅历丰富的资深人士,对《财经》的工作给予了精心的规划?”
文章炮轰的不仅是胡舒立一个人,不仅是一个《财经》,而是一群“连锁”了的媒体。新浪、搜狐、金融界、和讯、东方财富网、《环球企业家》等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都被点了名。文章认为,这些传媒利用其偏颇报道,人为造成“完全信息不对称”,破坏了中国老百姓支撑中国股市的信心。
央视网匿名帖原文:《财经》不能不说
据新华社《瞭望》杂志报道:境外利益集团利用在华获得的丰厚利润,自己培育并拥有分析师,或高薪聘请优秀华人学者担当顾问或独立董事,通过境内外媒体精心包装、刻意打造,提供各类活动舞台,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成为 中国国内行业精英,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以其影响行业乃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文章所指并非危言耸听。随着一些媒体“得天独厚”的资金实力、传播手段等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制造了一连串轰动的“黑幕”、炮制了一系列所谓独立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的决策面颐指气使,误导国内舆论,严重干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财经》杂志揭黑性报道的实质
“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胡舒立创办的《财经》,在创办开始的几年内屡有斩获,以其全景式的报道方式透析“琼民源事件”,披露“基金黑幕”,揭发“银广夏”,掀开“庄家吕梁”、“亿安科技”、“蓝日”、“德隆”等一系列黑幕,震惊全国。
现在回转头来看《财经》的揭黑报道,其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可谓深远。
1998年“君安震荡”,将中国百姓对券商的崇拜打垮;2000年“基金黑幕”将中国百姓对公募基金的信赖击碎;2001年“庄家吕梁”将中国百姓对私募 基金的痛恨煽动到极点;而接下来01年6月,正是A股2245点的时候,“亿安科技”出台,A股信心开始涣散,掉头向下;到8月A股稍微反弹一下,“银广夏”宜将乘勇追穷寇,中国百姓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完全崩溃。此后,贱卖银行1万亿,贱卖其他国产至少还有1万亿的五年慢慢大熊市,就此开始。
然而,《财经》关键时刻的揭黑报道对于外资来说是个大利好。来看一个事实: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此后外资金融机构叩开国门,五年大熊市,此时的上市公司成为“舞弊”和“诈骗”的代名词时,外资一进来就得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好价格。
再反过来思考,假如当时的揭黑报道是偶然所谓,《财经》掀起的“揭黑风暴”,为什么这几年却不见踪影了呢?为什么在外资幸福地进入中国之后,就渐趋沉静了呢?
并且,与对待中国企业不同,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种种弊行,胡舒立和《财经》企业却又变得大度和宽容了,譬如瑞银承销中石油卑鄙肮脏,《财经》不谴责、不判断;更有对高盛高华这样的国际金融资本绕开中国监管壁垒,设立假合资券商的违法行为,2004年8月16日《财经》杂志竟然以“高盛进入中国证券业突破即将来临”为题,称颂这一违法行为为“酝酿近三年而操作一年有余的精巧运筹,终于导出一个引入外资市场化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创举!”
所以,当三月份股市暴跌复暴跌的时候,以“独立、独家、独到”自诩的胡舒立及《财经》杂志,联合谢国忠、许小年对亿万百姓喊出“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时,或许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所以,当“谢国忠们”唱空中国楼市、股市的时候就不能奇怪《财经》照样在显著位置,用特别的标题,将谢国忠奉为“《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连篇累牍的让他抒发“泡沫中国”“崩溃中国”的论调了。
胡舒立:中国铁娘子,最危险的女人
2008年5月12日,《财经》双周刊创始人、主编胡舒立正在北京西郊的一家宾馆主持一场奖学金项目学员典礼。一条短信告诉她:四川省发生了强烈地震。她向身边的钱钢凑过去,请这位曾经报道过唐山大地震的资深新闻人估计这场地震带来的破坏情况。钱钢判断:至少这场地震没有发生在大家熟睡的时候。但很快,他就意识到:学校正在上课,“学生们的伤亡将会很惨重。”
胡舒立出发前往北京市区,在车的后座上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工作。她指挥员工租赁一台卫星电话,并派出一队记者前往四川。身材小、健谈、好斗的胡舒立——她手下的一名记者在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觉得她就像一位“女教父”——决定报道这场地震。
不到一小时,第一位出发的《财经》记者已经在前往四川的飞机上,在他之后还有九名同事。她相信《财经》可以找到报道此事的方法。她认为,一篇用正确的口吻和事实写成的报道将能够被刊出。“如果这事不是被绝对禁止的,”她说,“那我们就要做。”
5.2英尺高,身材苗条,精灵短发(pixie haircut),一柜子色彩协调的衣服,她经常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北京闹市区的泛利大厦19层,整洁而开放的灰色砖砌空间构成了《财经》杂志的编辑部。走廊上,鞋跟敲出的急切脚步声预告了胡舒立的到来。她迅速穿过编辑部,滔滔不绝地发布自己的命令和想法,然后再次走出门去——“就像一阵风般突然和迅速”,如今在香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钱钢说。
我认识的不止一个人都将与胡舒立聊天的经历比作接受机关枪连珠炮般的攻击。一些人对她的这种强度不太对胃口。胡舒立的一位老友,《经济日报》编辑汪郎曾经再三谢绝她加入《财经》一起工作的邀请,因为汪认为“保持一定的距离对我们的友谊更好”。在有的观点看来,和她在一起要么令人惊心动魄,要么令人丧失勇气。她的老板,财讯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波明半开玩笑地告诉我说:“我怕她!”
1998年,胡舒立依靠两台电脑和一个借来的会议室创办了《财经》。当美国印刷媒体处于衰退的时候,中国的传媒正在成长,《财经》是第一份有望跻身世界级的出版物。“它与你在中国见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前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为《财经》写专栏的谢国忠说,“它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奇迹。”
《财经》杂志印刷光洁,版式设计和《财富》杂志类似。它很沉,广告很多,包括卡地亚手表、信用卡、奔驰SUV。它的写作有意保持高信息密度,甚至是精英式的。这份杂志进入了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的许多最重要的办公室,这为它带来了非凡的影响力。最近几年,它开始通过中、英文的一对网站延伸自己的影响范围,网站对《纽约时报》的网站进行了少量的模仿。这两个网站每月吸引320万独立访客。胡舒立为杂志和网站写作专栏,并被广泛引用。《财经》最新未公开的计划,是以布隆伯格和道·琼斯为目标:和香港大亨李泽楷合作一个英文通讯社,该通讯社将发布《财经》记者的报道。
当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政治学者Sam Popkin和她的妻子,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谢淑丽(Susan Shirk)第一次目睹胡舒立做报道的时候,他想起了《The Boys on the Bus》一书对《纽约时报》记者R. W. Apple的描绘:“Apple常常每天打上百个电话。”Popkin说:“她总是在想办法弄清到底是这个体制里的谁有权力知道发生了什么。”Popkin补充说:“她是一个人体U盘,你写入信息,然后她继续去找其他人。”胡舒立的竞争对手当然记得最清楚。近20年前,时任一家主要商业报纸记者的林力博努力与她竞争对一轮闭门会谈的了解程度。他回忆说:“她甚至搞到了他们的菜单!”
1992年,胡舒立是国内第一份全国性商业报纸《中华工商时报》的国际版编辑,她开始报道一小群在西方经济制度下接受训练的中国人回国后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工作。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与她同龄,是高干子弟。这群人将自己的团队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他们在崇文门饭店租用了一些房间,搬出床铺,设立了办公室。其中一张办公桌属于高西庆,他在杜克大学获得了法律学位,回国前在理查德·尼克松位于纽约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另一张桌子属于王波明,作为前驻外大使、副外长之子的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金融,并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研究部门担任经济学家。他们赢得了一批中共明日之星的支持,比如一位副总理的女婿王岐山,具有改革头脑的政治家后裔周小川。
“我决定采访中国所有的顶级金融家,”胡舒立回忆说。她称之为自己的“家庭作业”,而时任《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的James McGregor也开始注意到,胡“与他们中的所有人交谈,从他们身上抽取信息,就好像一个研究生在同德高望重的教授们谈话一样。”作为成果,胡舒立得到了一连串的独家新闻,并逐渐和他们建立了联系,这串名单是无人能比的:今天,高西庆掌管着中国两千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王岐山是副总理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周小川则是央行行长。
北京的很多人都想知道,早年建立起来的这些关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胡舒立。但她坚持认为,人们高估了她和权力的接近程度。“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她说,“我是一名记者,他们也把我当作记者对待。”
早前:《财经》创始人胡舒立率60余人集体辞职
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
11月9日,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证实,《财经》创始人,现任主编胡舒立与60多位员工集体辞职。起因是以胡舒立为首的员工,和“联办”在编辑理念等诸多方面意见失合。消息称,胡舒立有意在中山大学执教。
新文化报11月10日报道 据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有关人士称,《财经》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也可能被迫离职。
“对于证监会和交易所而言,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其职责应集中于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而非代市场选择……”这段话出自11月9日出版的2009年第23期《财经》杂志,名为《创业板的错位与复位》,作者胡舒立。
胡舒立在完成11月9日的《财经》后,已于昨天向“联办”正式递交了辞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