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油还大量出口原油 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
中国缺油还大量出口原油 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禁止原油出口至今,美国的这一政策始终没有松动。即使是在当今页岩革命推动下,美国已经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产国。美国依然牢牢掌控着本国的战略资源不外流。 以“自由资本主义”老大自居的美国,在原油资源控制上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反观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7。39%,即使是如此,中国始终还在出口原油,这样的资源政策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事实上,中国的原油出口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80年代。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可以多出点石油、煤炭来换取外汇,这就是当时的“石油换外汇”战略。1985年,中国原油出口达36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这同时还为中国带来67亿美元的创汇,占了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24。5%。 但是,现在的历史背景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岌岌可危。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87亿吨,同比增长2。8%,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7。39%。有预测认为,2014年中国原油依存度会持续上升至58。8%,这距离《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要控制在61%”的红线已经非常接近。 尽管如此,我国的原油出口却一直没有间断。仅2013年12月份,中国原油出口量就高达9。22万吨。显然,在国内原油尚不能满足需求,并且还需大量进口的情况下,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原油出口额达14。6亿美元。这些钱都流进了拥有原油进出口贸易特权的石油寡头腰包。 要知道,石油本属于国有资源。然而,手握特权的油企本该肩负起“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却在国内原油短缺的同时,用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原油去出口赚取差价,它们在获取超额利益的同时,却要国家为此买单。 尽管在2003年,中国开始对原油出口采取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性限制措施,并且还对原油出口开征5%的关税。但从目前情况看,现有的这种“严出宽进”、不鼓励出口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扭转我国的原油进出口格局。 2013年,中国原油出口额达14。6亿美元。这些钱都流进了拥有原油进出口贸易特权的石油寡头腰包 对比美国,虽然工业经济发展曾严重依赖原油进口,但是实行原油出口禁令后,40年来,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这与其本国的原油开采增长相配合,增强了美国的能源安全度,这赋予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更多的灵活性和话语权。 因此,我们应该执行更为严格,甚至是全面禁止的原油出口政策。中国10年来的发展现实表明,仅仅依靠“严出宽进”政策,并不能堵住中国稀缺的原油“外流”,必须立足国内能源安全形势,遏制“一边缺油,一边出口”的情况,这才是国家应该做出的审慎选择。 我国今年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尚未开发的重要新能源,全球储量或超过煤、石油和常规天然气之和。国土资源部表示,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或于2030年实现可燃冰商业开发。 国土资源部17日上午就《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在会上表示,2013年6月至9月,中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 据车长波介绍: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实施三个航段的钻探,共计102天。通过利用世界先进的深潜器、随钻测井、保压取芯、现场测试等技术,实现了600-1100米水深条件下的钻孔精确定位、随钻监控、锁定目标、获取样品。 第一航段,完成了10个站位10口先导孔的随钻测井,测井进尺2198米,获取了温度、电阻率等综合测井数据。其中4口测井存在明显的天然气水合物异常特征,为后续钻探取芯确定了目标站位与目的层位。第二航段,完成了4个站位8口井的取芯任务,获取了多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可视实物样品,确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分布范围,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的控制储量。此次发现的最大特点是,在同一矿区具有多种类型、多层位富集的天然气水合物,且矿层厚度大、含矿率高、甲烷纯度高,目前在国际上实属罕见。第三航段,完成了3个站位电缆测井、2个孔的全取芯工作,为深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车长波表示,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1000至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该岩芯中天然气水合物含矿率平均为45%-55%;其中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 车长波说:“现在北京用的天然气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气,这个气大概5万平方公里有5万亿左右,1平方公里也就是1亿方气,我们现在看到每平方公里大约在20—30亿方,因此,这个地方的丰度非常之高,相当于现在四川的川中天然气水平。为下一步锁定试开采目标区,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储量超传统化石燃料之和 “可燃冰”不是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冰状笼型化合物,外观貌似冰雪,却可被点燃。据悉,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海洋、少量分布于陆地冻土带。这是因为,水合物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低温、高压。如在零度的温度条件下,压力条件增加到5MPa (相当于500米水深所能提供的压力)以上时,水和气体混合在一起可以开始形成水合物。海底往往容易形成这样的条件。 作为接替能源,“可燃冰”在全球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具备形成可燃冰的条件,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约有90%的面积也属这样的潜在区域。美国科学家在上个世纪估计,自然界中甲烷水合物的资源储量可能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的2倍。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说:“天然气水合物量之大,全世界公认的应该有1000万亿立方转化成天然气气体,有这么大的量。我们知道常规天然气世界上的量是430万亿(立方),页岩气是187万亿(立方),煤层气是260万亿(立方),它们加起来还没有达到1000万亿(立方的)总值。” 那么,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可燃冰”在中国境内的储量有多少?我国作为第三大冻土大国,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国土资源部专家昨天表示,通过15年的调查和预测,在南海地区预计有68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除了南海外,在青海地区又发现了35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中国能源网信息官韩晓平表示,考虑到青藏高原仍有未探明储量的资源,这一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将会更大。 2030年实现商业开采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其何时能被商业开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技术问题和开采成本成为了制约各国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瓶颈。 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其中,美国、日本每年可燃冰开发投资额分别约10亿、6亿美元,已占据先机。 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3月日本采用降压法从爱知县东部海域地层可燃冰中分离并取出甲烷气体,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从海底采集甲烷气体。日本计划在2018年后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生产。 中国可燃冰勘察研究较发达国家晚近20年,但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进入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在开采方面依旧处于关键技术的研发阶段。我国曾于2009年6月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可燃冰实物样品,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中低纬度可燃冰陆域矿田,为后续技术进步提供理想试验场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张海启介绍说,中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根据咱们国土资源部领导小组做的规划、研究,我国可能在2020年前后突破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技术,实现能够适应工业化开发规模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善。大约在经过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后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开发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分析认为,其意义主要在于环境改善。 “我们现在烧煤可能很便宜,但是由于烧的乌烟瘴气,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得很多的病,可能花大笔钱治病。对我们来说不如与其今天多花点钱使用清洁能源,以后少花钱在看病上。” 此外,可燃冰勘探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钻探工程等多个学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指出,大力开展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中国缺油还大量出口原油 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
中国缺油还大量出口原油 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禁止原油出口至今,美国的这一政策始终没有松动。即使是在当今页岩革命推动下,美国已经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产国。美国依然牢牢掌控着本国的战略资源不外流。 以“自由资本主义”老大自居的美国,在原油资源控制上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反观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7。39%,即使是如此,中国始终还在出口原油,这样的资源政策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事实上,中国的原油出口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80年代。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可以多出点石油、煤炭来换取外汇,这就是当时的“石 油换外汇”战略。1985年,中国原油出口达36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这同时还为中国带来67亿美元的创汇,占了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24。 5%。 但是,现在的历史背景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岌岌可危。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87亿吨,同比增长2。 8%,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7。39%。有预测认为,2014年中国原油依存度会持续上升至58。8%,这距离《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我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要控制在61%”的红线已经非常接近。 尽管如此,我国的原油出口却一直没有间断。仅2013年12月份,中国原油出口量就高达9。22万吨。显然,在国内原油尚不能满足需求,并且还需大量进口的情况下,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原油出口额达14。6亿美元。这些钱都流进了拥有原油进出口贸易特权的石油寡头腰包。 要知道,石油本属于国有资源。然而,手握特权的油企本该肩负起“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却在国内原油短缺的同时,用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原油去出口赚取差价,它们在获取超额利益的同时,却要国家为此买单。 尽管在2003年,中国开始对原油出口采取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性限制措施,并且还对原油出口开征5%的关税。但从目前情况看,现有的这种“严出宽进”、不鼓励出口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扭转我国的原油进出口格局。 2013年,中国原油出口额达14。6亿美元。这些钱都流进了拥有原油进出口贸易特权的石油寡头腰包 对比美国,虽然工业经济发展曾严重依赖原油进口,但是实行原油出口禁令后,40年来,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这与其本国的原油开采增长相配合,增强了美国的能源安全度,这赋予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更多的灵活性和话语权。 因此,我们应该执行更为严格,甚至是全面禁止的原油出口政策。中国10年来的发展现实表明,仅仅依靠“严出宽进”政策,并不能堵住中国稀缺的原油“外流”,必须立足国内能源安全形势,遏制“一边缺油,一边出口”的情况,这才是国家应该做出的审慎选择。 我国今年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尚未开发的重要新能源,全球储量或超过煤、石油和常规天然气之和。国土资源部表示,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或于2030年实现可燃冰商业开发。 国土资源部17日上午就《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在会上表示,2013年6月 至9月,中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 据车长波介绍: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实施三个航段的钻探,共计102天。通过利用世界先进的深 潜器、随钻测井、保压取芯、现场测试等技术,实现了600-1100米水深条件下的钻孔精确定位、随钻监控、锁定目标、获取样品。 第一航段,完成了10个站位10口先导孔的随钻测井,测井进尺2198米,获取了温度、电阻率等综合测井数据。其中4口测井存在明显的天然气水 合物异常特征,为后续钻探取芯确定了目标站位与目的层位。第二航段,完成了4个站位8口井的取芯任务,获取了多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可视实物样品,确定了 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分布范围,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的控制储量。此次发现的最大特点是,在同一矿区具有多种类型、多层位富集的天然气水合物,且矿 层厚度大、含矿率高、甲烷纯度高,目前在国际上实属罕见。第三航段,完成了3个站位电缆测井、2个孔的全取芯工作,为深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研究和 资源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车长波表示,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1000至1500亿立方 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该岩芯中天然气水合物含矿率平均为45%-55%;其中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 车长波说:“现在北京用的天然气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气,这个气大概5万平方公里有5万亿左右,1平方公里也就是1亿方气,我们现在看到每平方公里 大约在20—30亿方,因此,这个地方的丰度非常之高,相当于现在四川的川中天然气水平。为下一步锁定试开采目标区,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储量超传统化石燃料之和 “可燃冰”不是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冰状笼型化合物,外观貌似冰雪,却可被点燃。据悉,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海洋、少量分布于陆地冻土带。这是因为,水合物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低温、高压。如在零度的温度条件下,压力条件增加到5MPa (相当于500米水深所能提供的压力)以上时,水和气体混合在一起可以开始形成水合物。海底往往容易形成这样的条件。 作为接替能源,“可燃冰”在全球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具备形成可燃冰的条件,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约有90%的面积也属这样的潜在区域。美国科学家在上个世纪估计,自然界中甲烷水合物的资源储量可能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的2倍。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说:“天然气水合物量之大,全世界公认的应该有1000万亿立方转化成天然气气体,有这么大的量。我们知道常 规天然气世界上的量是430万亿(立方),页岩气是187万亿(立方),煤层气是260万亿(立方),它们加起来还没有达到1000万亿(立方的)总 值。” 那么,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可燃冰”在中国境内的储量有多少?我国作为第三大冻土大国,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国土资 源部专家昨天表示,通过15年的调查和预测,在南海地区预计有68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除了南海外,在青海地区又发现了35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天然 气水合物,中国能源网信息官韩晓平表示,考虑到青藏高原仍有未探明储量的资源,这一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将会更大。 2030年实现商业开采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其何时能被商业开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技术问题和开采成本成为了制约各国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瓶颈。 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其中,美国、日本每年可燃冰开发投资额分别约10亿、6亿美元,已占据先机。 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3月日本采用降压法从爱知县东部海域地层可燃冰中分离并取出甲烷气体,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从海底采集甲烷气体。日本计划在2018年后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生产。 中国可燃冰勘察研究较发达国家晚近20年,但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进入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在开采方面依旧处于关键技 术的研发阶段。我国曾于2009年6月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可燃冰实物样品,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中低纬度可燃冰陆域矿田,为后续技术进 步提供理想试验场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张海启介绍说,中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根据咱们国土资源部领导小组做的规划、研究,我国 可能在2020年前后突破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技术,实现能够适应工业化开发规模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善。大约在经过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后实 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开发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分析认为,其意义主要在于环境改善。 “我们现在烧煤可能很便宜,但是由于烧的乌烟瘴气,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得很多的病,可能花大笔钱治病。对我们来说不如与其今天多花点钱使用清洁能源,以后少花钱在看病上。” 此外,可燃冰勘探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钻探工程等多个学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指出,大力开展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中国缺油还大量出口原油 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
中国缺油还大量出口原油 内幕曝光震惊14亿人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禁止原油出口至今,美国的这一政策始终没有松动。即使是在当今页岩革命推动下,美国已经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产国。美国依然牢牢掌控着本国的战略资源不外流。 以“自由资本主义”老大自居的美国,在原油资源控制上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反观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7。39%,即使是如此,中国始终还在出口原油,这样的资源政策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事实上,中国的原油出口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80年代。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可以多出点石油、煤炭来换取外汇,这就是当时的“石 油换外汇”战略。1985年,中国原油出口达36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这同时还为中国带来67亿美元的创汇,占了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24。 5%。 但是,现在的历史背景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岌岌可危。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87亿吨,同比增长2。 8%,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7。39%。有预测认为,2014年中国原油依存度会持续上升至58。8%,这距离《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我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要控制在61%”的红线已经非常接近。 尽管如此,我国的原油出口却一直没有间断。仅2013年12月份,中国原油出口量就高达9。22万吨。显然,在国内原油尚不能满足需求,并且还需大量进口的情况下,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原油出口额达14。6亿美元。这些钱都流进了拥有原油进出口贸易特权的石油寡头腰包。 要知道,石油本属于国有资源。然而,手握特权的油企本该肩负起“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却在国内原油短缺的同时,用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原油去出口赚取差价,它们在获取超额利益的同时,却要国家为此买单。 尽管在2003年,中国开始对原油出口采取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性限制措施,并且还对原油出口开征5%的关税。但从目前情况看,现有的这种“严出宽进”、不鼓励出口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扭转我国的原油进出口格局。 2013年,中国原油出口额达14。6亿美元。这些钱都流进了拥有原油进出口贸易特权的石油寡头腰包 对比美国,虽然工业经济发展曾严重依赖原油进口,但是实行原油出口禁令后,40年来,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这与其本国的原油开采增长相配合,增强了美国的能源安全度,这赋予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更多的灵活性和话语权。 因此,我们应该执行更为严格,甚至是全面禁止的原油出口政策。中国10年来的发展现实表明,仅仅依靠“严出宽进”政策,并不能堵住中国稀缺的原油“外流”,必须立足国内能源安全形势,遏制“一边缺油,一边出口”的情况,这才是国家应该做出的审慎选择。 我国今年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尚未开发的重要新能源,全球储量或超过煤、石油和常规天然气之和。国土资源部表示,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或于2030年实现可燃冰商业开发。 国土资源部17日上午就《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在会上表示,2013年6月 至9月,中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 据车长波介绍: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实施三个航段的钻探,共计102天。通过利用世界先进的深 潜器、随钻测井、保压取芯、现场测试等技术,实现了600-1100米水深条件下的钻孔精确定位、随钻监控、锁定目标、获取样品。 第一航段,完成了10个站位10口先导孔的随钻测井,测井进尺2198米,获取了温度、电阻率等综合测井数据。其中4口测井存在明显的天然气水 合物异常特征,为后续钻探取芯确定了目标站位与目的层位。第二航段,完成了4个站位8口井的取芯任务,获取了多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可视实物样品,确定了 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分布范围,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的控制储量。此次发现的最大特点是,在同一矿区具有多种类型、多层位富集的天然气水合物,且矿 层厚度大、含矿率高、甲烷纯度高,目前在国际上实属罕见。第三航段,完成了3个站位电缆测井、2个孔的全取芯工作,为深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研究和 资源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车长波表示,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1000至1500亿立方 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该岩芯中天然气水合物含矿率平均为45%-55%;其中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 车长波说:“现在北京用的天然气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气,这个气大概5万平方公里有5万亿左右,1平方公里也就是1亿方气,我们现在看到每平方公里 大约在20—30亿方,因此,这个地方的丰度非常之高,相当于现在四川的川中天然气水平。为下一步锁定试开采目标区,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储量超传统化石燃料之和 “可燃冰”不是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冰状笼型化合物,外观貌似冰雪,却可被点燃。据悉,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海洋、少量分布于陆地冻土带。这是因为,水合物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低温、高压。如在零度的温度条件下,压力条件增加到5MPa (相当于500米水深所能提供的压力)以上时,水和气体混合在一起可以开始形成水合物。海底往往容易形成这样的条件。 作为接替能源,“可燃冰”在全球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具备形成可燃冰的条件,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约有90%的面积也属这样的潜在区域。美国科学家在上个世纪估计,自然界中甲烷水合物的资源储量可能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的2倍。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说:“天然气水合物量之大,全世界公认的应该有1000万亿立方转化成天然气气体,有这么大的量。我们知道常 规天然气世界上的量是430万亿(立方),页岩气是187万亿(立方),煤层气是260万亿(立方),它们加起来还没有达到1000万亿(立方的)总 值。” 那么,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可燃冰”在中国境内的储量有多少?我国作为第三大冻土大国,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国土资 源部专家昨天表示,通过15年的调查和预测,在南海地区预计有68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除了南海外,在青海地区又发现了35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天然 气水合物,中国能源网信息官韩晓平表示,考虑到青藏高原仍有未探明储量的资源,这一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将会更大。 2030年实现商业开采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其何时能被商业开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技术问题和开采成本成为了制约各国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瓶颈。 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其中,美国、日本每年可燃冰开发投资额分别约10亿、6亿美元,已占据先机。 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3月日本采用降压法从爱知县东部海域地层可燃冰中分离并取出甲烷气体,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从海底采集甲烷气体。日本计划在2018年后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生产。 中国可燃冰勘察研究较发达国家晚近20年,但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进入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在开采方面依旧处于关键技 术的研发阶段。我国曾于2009年6月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可燃冰实物样品,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中低纬度可燃冰陆域矿田,为后续技术进 步提供理想试验场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张海启介绍说,中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根据咱们国土资源部领导小组做的规划、研究,我国 可能在2020年前后突破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技术,实现能够适应工业化开发规模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善。大约在经过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后实 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开发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分析认为,其意义主要在于环境改善。 “我们现在烧煤可能很便宜,但是由于烧的乌烟瘴气,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得很多的病,可能花大笔钱治病。对我们来说不如与其今天多花点钱使用清洁能源,以后少花钱在看病上。” 此外,可燃冰勘探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钻探工程等多个学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指出,大力开展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